2022年研究生学术科技节聚焦国家战略和民生领域发展方向,鼓励学科交叉、前沿探索,在“高水平学术论坛”“高质量学术讲座”“‘研创杯’系列赛事”“深层次诚信教育”等8个重要板块,开展了一系列学术科技活动。
一、构建“双高”导引平台,培育研究生志存高远、勇担使命的视野格局,助力科研赋能
本届学术科技节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急需解决的“卡脖子”问题,坚持将“高水平学术论坛”作为龙头先锋、将“高质量学术讲座”作为前沿高地,通过多场次、深层次的学术研讨,以知名专家学者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进取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关注国家需求的目光和稳抓机遇勇担重任的自觉行动。
各学部、学院立足优势学科举办第四届博士生学术论坛分论坛,全校共设立分论坛17个,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积极开展校际、跨学科交流,邀请到院士、高端人才等权威专家65位,吸引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0余所高校学生参与,收录论文1112篇、墙报227份、开展报告392场,研究生在论坛中充分吸收知识、探讨交流。
依托“名师讲堂”品牌活动,邀请到一批知名院士、学术大家面向研究生们开展学术报告,包括中国工程院范维澄、中国科学院赵东元等6位院士讲述学术前沿动态、分享科技创新历程;英国爱丁堡大学等5位国外知名学者开展环境领域讲座;中科大、上海社科院教授从科研经验、科技伦理等多方面为研究生们带来启发与指导;华大基因、SAP中国研究院等行业领先企业代表受邀介绍产学研最新成果。
二、构建“双典型”带动平台,激发研究生投身创新、追求卓越的内生动力,培育科学精神
学术科技节期间,通过研究生“学术之星”、优秀博士论文奖学金评选等选树了一批学术科研典型,通过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竞赛等选树了一批科技创新典型,以创新成果展、经验分享会等形式的活动,鼓励更多研究生做学术科研的“排头兵”、科技创新的“领头羊”。
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已连续开展十五届,选树了400余名博士、硕士科研先锋,给予表彰和科研资助,在研究生当中发挥出示范引领作用。本次科技节涌现出博士生、硕士生“学术之星”各10人。优秀博士论文单项奖、特别奖评选深入挖掘研究生学习阶段内科研工作系统性、创新性突出的博士生并予以资助,在此群体中培育出大批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本次科技节选拔出优秀博士论文特别奖11人、单项奖33人。
对标重大科技创新赛事,广泛组织动员研究生积极参加中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大赛,搭建集宣传、培训、选拔、指导、资助为一体的研创赛平台,建设贯穿创赛全周期的三级培训体系,加大资助力度,力争以在各级科技创新赛事中获奖的研究生个人和团队作为“火种”,在研究生群体中形成科创文化的燎原之势。2022年,学校研究生创新竞赛获奖达177项,获奖学生覆盖18个学部、学院,总计856人次,刷新了4项赛事的历史最好成绩,获奖总量、高级别奖项数量、组织单位荣誉数量均取得新突破。
三、构建“多维度”互动平台,强化研究生开放协作、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术活力
学术科技节期间,围绕学术研讨、学术诚信教育、特色科研活动等,邀请各学科专业名师、优秀研究生齐聚现场面对面,打造“导师-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校友-在校生”的多维度研讨,碰撞创新思考火花。
“学术沙龙”作为学术研讨的主阵地,开展活动34期,3000余名研究生在交流中共同解决困难,相互激励带动。学术诚信教育也贯穿学术科技节始终,开展学术诚信专题报告多场,搭建“学术诚信教育展览区”,为广大研究生系好学术诚信的第一颗扣子。“大工研究生”官微连载刊登研究生“学术之星”、优秀研究生标兵等典型人物科研风采,推送24期、点击量近3万次;各学部、学院还以“科研+文化”等不同形式开展“专利分享”“微结构摄影大赛”“优秀科研笔记大赛”等创意活动,营造出浓厚的科研文化氛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加大对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创新平台、交叉学科研究的支持力度,完善高水平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未来,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将继续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科研土壤、拓宽育人路径、搭建创新平台,以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助推“卓越大工”建设,为我校双一流建设“加速跑”贡献人才力量。